對接東盟 廣西如何挖掘通道價值的最大化
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gaoyuan4332068
|
廣西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郭聲琨:對接東盟 廣西如何挖掘通道價值的最大化 拿到滿手好牌,如果牌面組合不佳失去先機,這一步踏空的感覺更是讓人難以承受,即將跨入“十一五”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正面臨如此的機遇和挑戰。 廣西的牌面絕對令人艷羨:屬于西部地區,卻經珠江流域與珠三角直接相連,沿邊(中越邊境)、沿海(北部灣海域),地理上為東南沿海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匯合部,此外還享受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地區開放政策和邊境開放政策。 就近期動態而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入實施階段、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越構建環北部灣經濟圈、西部特色優勢產業開發戰略深入推進、泛珠三角區域敲定重點合作前沿,均以廣西為關鍵節點,發展機遇前所未有。 然而,現實卻讓人輕松不起來。按照廣西“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初步預測,廣西今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2%,比全國低16個百分點;工業化率(農業增加值與工業增加值比率)為1.25,與全國的3.1相比差距較大;農業產業化率僅為l5%,比全國低l5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由1:3.1擴大到1:3.7;城鎮化率僅為30%,比全國低10個百分點以上。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政策、資源和區位條件,其巨大落差,會導致投資爆發跟進、經濟補償增長這一“后發優勢”,還是投資抑制、發展延緩的“后發劣勢”? 帶著諸多問題,本報對中共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主席郭聲琨進行了專訪。 廣西的通道之利 《21世紀》:廣西“十一五”可以打的牌很多,西部大開發、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東盟博覽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等,最核心的優勢是什么? 郭聲琨:廣西的牌面很好,但必須組合使用,在我看來,能夠讓諸多優勢發揮綜合效果的核心因素,是廣西獨有的區位優勢。 我國沿海從北到南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上的海灣,基本上已開發完畢,唯有廣西的北部灣,岸線用了不到1/6,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另外,北部灣是全國唯一沒有赤潮的地方,港口資源和海洋資源開發都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從全國戰略一盤棋看,國家目前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越來越大,鐵礦砂、原油、氧化鋁等進口都在50%以上,經過北部灣南向通道所承擔的石油進口不會低于60%,而廣西毗鄰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油氣資源富集地區,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維護國家能源安全中的重要角色。 《21世紀》: 在“十一五”規劃里面,廣西如何借重這一區位優勢? 郭聲琨:和其他兄弟省份一樣,我們的“十一五”規劃,也少不了工業、農業、三產、基建、城鎮化等等各方面安排,其中“工業興桂”戰略為核心內容,包括六個產業基地、七個傳統優勢產業、八大新型產業集群以及各類開發區建設,統在一起,總的提法是“開放帶動戰略”,依靠廣西獨有的區位,形成一種開放型經濟。 《21世紀》:廣西的開放型經濟,是不是類似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 郭聲琨:外向型經濟是個產業概念,開放型經濟則是一個區位概念,我們也把它稱為通道經濟。這個通道不是指在路兩邊搞工廠、搞園區,本質上是一種開放經濟,以區位換資源,使廣西跳出長期資源輸出格局,轉化為主要通過獲得外界資源來發展。 東盟國家有5.45億人口,7000多億美元的生產總值;粵港澳地區生產總值接近4000億美元,相當于全國的1/4左右。我們必須用夠、用足、用好上述機遇。落實到操作層面,我們提“東靠西聯、南向發展”,進入國家整體布局,打通廣西對外陸、海兩條通道。 陸上通道為“十字形”格局,縱橫交錯。縱向為南北國際通道,經泛亞公路、鐵路貫穿中南半島;橫向為東西省際通道,西聯西南三省,東靠珠三角地區。這樣,廣西居十字交叉點,也就成為樞紐和中心; 海上通道則面向海上東盟。東盟10國中除老撾外,都是沿海國家,廣西是中國與東盟之間唯一海上相連的地區。現在重點是解決貨源和港口效率問題,我們的想法是對北部灣欽州、防城港、北海三地港口進行整合,在整合基礎上實施功能分工,打造中國南方具競爭力、大吞吐量的港口組合。 《21世紀》:這樣說來,廣西有望獨享通道之利? 郭聲琨:廣西的通道價值,在于聯結了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與東盟各國,是中國與東盟兩大經濟體,兩大市場的結合部,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節點和中樞地區。 所以廣西的區位優勢不在獨享,而是和廣東的經濟優勢相結合,使得環北部灣地區和珠三角地區最有可能成為中國與東盟“10+1”自貿區的中心。 事實上,廣西方面已把這種區域合作當作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方的身份,積極動議聯合廣東、海南及越南地方政府兩國四方共同形成環北部灣合作機制:在能源合作方面,聯合廣東、云南,加強同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戰略能源通道的建設和南海油氣資源的共同開發,構建區域能源合作磋商機制和共同開發機制;在跨境合作方面,計劃與“河內―南寧經濟走廊”結合起來,實際上是一個雙邊的次區域合作,也有一個形成機制的問題。 尋找國家利益和廣西利益的接合部 《21世紀》:我們發現,廣西和越南相鄰,但市場傳導性并不是很好,越南一些企業盯住長三角珠三角,廣西一些企業盯住新馬泰,在解決市場對接障礙方面,廣西有什么思路? 郭聲琨:地區經濟的雙邊交往,都有一個產業爬梯的市場本能。廣西和越南發展水平相近、產業結構雷同,客觀上都有越過對方和發展水平更高的經濟實體通商的要求,但地理相鄰是客觀現實,只有雙方各自發展優勢產業,在產業間形成落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我看來,中央鼓勵發展西部特色優勢產業,允許西部的資源優勢,在本省直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根本考量,除了貫徹“區域協調”戰略構想外,另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加快“走出去”戰略,以經濟互動落實周邊“睦鄰”政策。 西部地區與14個國家和地區接壤,近百個邊境口岸之外,是十幾億的周邊國家人口,西部地區如果沒有形成優勢產業,也就無法實現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互補和投資貿易,國家區域和雙邊經濟合作也就無法開創局面。 《21世紀》:目前這方面進展怎樣? 郭聲琨:西部特色優勢產業政策對廣西發展是個突破性因素。今年國家發改委核批廣西8項國家項目,投資合計375億,力度前所未有,其中華銀氧化鋁一期工程一次性投資85億元,上馬160萬噸氧化鋁,這在全國還沒有過先例。 這個事態背后隱藏著契機。例如說,和越南在鋁土礦方面的合作,廣西蘊藏量10億噸,越南20億噸,我們直接去他們那里買礦原料,別人從國家利益出發有所戒備,但如果廣西進一步提高鋁的精加工水平,在加工水平和市場深度方面和越南形成互補,越南搞氧化鋁,我們這里搞電解鋁,共同開發將更為現實。 《21世紀》:這樣說來,廣西產業升級,需要國家更多的支持? 郭聲琨:以廣西西部口岸的特殊性,我們必須擺脫過去向國家要錢、要項目的方式,尋找國家利益和廣西利益的接合部,把力量放在一些對廣西經濟格局具重大影響的政策資源的爭取上。比如爭取把北部灣經濟圈列入國家“十一五”區域發展規劃,獲得中國―東盟口岸改革及次區域合作試點權,促成廣西邊境部分二級口岸升級為一級口岸,對南寧機場開放第五航權等等,就事關廣西大西南通道功能的未來發展取向。 《21世紀》:請談一下東盟博覽會的運作方向。 郭聲琨:中國―東盟博覽會是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最具實效的應對措施,使東盟各國看到自由貿易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是博覽會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 在這個平臺下,積極促成中國與東盟在產業方面的合作與對接,圍繞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五大重點領域,以企業為主體,組織中國―東盟物流合作論壇、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商務投資峰會等一系列活動,就雙方如何在相關產業對接進行研討,提出指導性的原則和建議。還可在博覽會前后適當結合項目舉辦說明會或招商會,以促進區域內投資交流和經濟技術合作。 總的說來,要把博覽會建設成中國與東盟合作交流的最大和最廣泛平臺,一屆要比一屆有新意,政治色彩不斷下降,投資貿易色彩不斷上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