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業用鉆削和銑削刀具的市場態勢
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gaoyuan4332068
|
目前,全球電子工業對硬質合金鉆削和銑削刀具的需求量大約保持在每年5.8~6億件,年創稅額為4.8億美元。以美國為基地的兩家生產印刷電路板(PCB)鉆削刀具的制造商Tulon公司和Quality Tech公司的生產規模在全球同類企業中的排名分別為第27位和第39位。乍看起來,作為西方國家另一個印刷電路板制造地區,歐洲的企業似乎有著不錯的排名,HPTec公司、Kemmer公司和HAM公司三家歐洲制造商都進入了排行榜的前10名,MPK公司則排名第24位(見表1)。
表1 全球印刷電路板用鉆削刀具制造商生產規模排名 排名-制造商-國家(地區)-產量(百萬件/年) 1-Union Tool-日本-240 2-TCT-中國臺灣-120 3-Toshiba-日本-72 4-HPTec-德國-42 5-Kemmer-德國-40 6-Kyocera Tycom-日本-35 7-Tera-中國臺灣-28 8-金州-中國大陸-26 9-Mitsubishi-日本-25 10-HAM-德國-20 27-Tulon-美國-~2 39-Quality Tech-美國-<2
但是,全球市場真正的“領頭羊”卻是日本的Union Tool公司。該公司通過其分支機構在美國和歐洲銷售產品,并從中國的經濟繁榮中大獲其利,使公司的生產規模得到了快速擴張。Union Tool公司的刀具生產能力在2000年為每年1.15億件,到2003年則陡增至1.7億件,2004年更攀升到了2.4億件,從而使該公司的生產規模超過歐洲4家最大制造商產量總和的一倍多。
在世界排名前40位的硬質合金刀具制造商中,目前已有20家在中國大陸生產刀具,其中規模最大的深圳金州硬質合金有限公司的刀具年生產能力已達2.6千萬件,其它絕大多數公司也都達到了每年1百萬到1千萬件的刀具生產能力,且這種發展態勢僅僅是最近5年才出現的。
西方國家硬質合金刀具制造商的另一個主要競爭對手是全球第二大印刷電路板刀具制造商——擁有1.2億件年生產能力的臺灣TCT(Taiwan Carbide Tooling)公司。TCT主要是一家為歐洲幾個大型印刷電路板制造商生產刀具的直接供貨商。
對于印刷電路板加工刀具行業,目前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刀具用戶有哪些期待?這一技術行業的“食物鏈”將整合到一起嗎?
鎢——制造硬質合金鉆頭的原材料
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的鎢蘊藏量的75%~80%都在中國。一段時期以來,有關中國對全球金屬礦產(從銅到鐵)市場的影響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鎢的價格也已大幅飆升。據《倫敦金屬報告》的統計,2003年歐洲自由市場(EFM)1噸鎢的價格僅為50~60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每噸90美元,而從2005年初起則暴漲至每噸約300美元。
由于原料價格大約占到硬質合金鉆頭鉆尖制造商生產成本的40%~50%,因此自行消化鎢價上漲增加的成本而不提高成品售價正變得不太可能。更主要的是,在過去十年間,PCB鉆頭的市場價格已下跌了幾乎50%,世界最大的PCB刀具制造商Union Tool公司對十年來PCB鉆頭價格走勢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PCB刀具漲價在即
不加收“燃料附加費”,就無法繼續前進。亞洲的PCB刀具制造商正在達成一項共識,即從今年秋季起將PCB鉆頭的銷售價格提高10%~15%。其它制造商也正在實行加收原料附加費的銷售政策,即根據鉆頭直徑的不同,每件鉆頭加價10~20美分。
但是,對于歐洲的鉆削刀具行業,問題的癥結在于:刀具制造商過去多年來為用戶開發的綜合成套服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因素,這些服務項目包括刀具管理、鉆削技術咨詢、鉆頭(包括特殊鉆尖和鉆型)的直接可用性、對用戶友好的付賬方式、24小時交貨、委托存貨、采用無鹵素表層處理(如今正轉化為無鉛化處理)優化鉆頭等,這些服務的成本只能通過較高的“西方價格”來負擔。但是,現在歐洲刀具制造商不得不面對大批量采購商提出的“作戰口號”:“你的‘中國價格’是多少?”
與歐洲沿用多年的刀具費用管理體系完全不同,從亞洲直接進口的刀具每月一次用集裝箱運來,而供貨商并不提供類似前面提到的那些內容廣泛的綜合服務。這種變化的結果是使西方國家的刀具制造商很難進入主流市場并分享其潛在的成本實惠,使他們只能駐足于通常成本較高的專用刀具市場。
對于刀具制造商而言,與印刷電路板制造商對口合作,團結一致,建立緊密的技術協作關系當然是最理想的。但對于一個掙扎求存的行業來說,人們所能做的也只是對這種觀點在口頭上表示理解而已。其最終結果是,那些難以保持可維持生存的價格水平的公司將被大量淘汰出局。工具行業的一位業內人士將這種局面形容為“呆在一條漏水的船上而又沒有足夠大的舀水桶,你可以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扔出去,但船里的水仍在不斷上漲。”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主要的PCB鉆頭制造商都采取了“緊跟客戶,無論他們將來是死是活”的著名市場策略,通過本地化的產品分銷商或合資企業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打入這個全球發展最快且很快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印刷電路板市場,而且可以使他們為中國本地用戶提供的刀具產品節省9%的進口稅。
進口鉆頭是惟一出路嗎?
美國和歐洲的印刷電路板制造業將逐步減少使用本地鉆頭并在幾年之內完全使用進口鉆頭嗎?大部分刀具制造商都認為兼并重組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逐步上升的原材料成本、“中國價格”的沖擊、美國和歐洲用戶的快速減少(歐洲平均每年減少40個PCB制造商)、破產和拖欠貨款都使刀具供應商減產和倒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正如包括全球最大PCB刀具制造商——日本Union Tool公司在內的其它公司所做的那樣,HPTec公司、Kemmer公司和MPK公司等歐洲制造商也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生產基地。歐洲刀具制造商面對的挑戰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平衡動作”:一方面,希望他們的綜合成套服務和柔性后勤管理能使他們有別于那些“低成本電子郵件零服務供應商”,并借此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許多印刷電路板制造商在自己的產品價格也被不斷壓低的情況下,并不準備付出反映這種收益的較高刀具價格。
對于歐美的刀具制造商,或許惟一的選擇就是追隨原始設備制造商(OEM)轉移長線產品生產的成功腳步,將生產基地大規模轉移到遠東地區,剩余的20%~30%的歐美地區刀具業務可以通過進口解決或由低成本的同行企業供貨。總之,未來的前景對于所有的市場競爭參與者都不容樂觀。
結論
●由于企業減產、倒閉或破產造成的歐洲刀具用戶減少加上拖欠貨款,正在持續削弱歐洲PCB刀具制造行業。
●歐洲硬質合金刀具制造商提供的綜合成套服務只有在能夠使其刀具產品價格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才能繼續維持下去。為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幾家刀具制造商進行兼并重組是一種最佳的短期解決方案。
●最后,迫使企業停產和通過進口滿足需求的刀具價格水平標志著刀具服務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這正印證了那條法則:“一分錢,一分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