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gaoyuan4332068
|
2005年我國工業將朝什么方向發展?思考這一問題時,無疑不應忽略一個關鍵詞--節約型產業結構。自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國將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之后,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就成為了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將對我國的工業企業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周宏春及有關專家,他們就此問題做了解讀。 三個關鍵詞 專家指出,所謂節約型產業結構,就是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各種產業能源和資源的消耗總量,同時控制高能耗、高物耗產業發展的產業結構。 周宏春認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至少應該包含兩個要素,一是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二是在同一產業內部,要淘汰那些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率的生產技術,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原則優化產業結構,走低耗、高效的產業發展道路。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認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主要指不同產業之間的關系向著低能源消耗、低物資消耗、低環境污染的方向發展。 記者注意到,這三個定義的語言組織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實質所指卻是一致的,都是指我國的產業結構要向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同時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向調整。由此可見,理解節約型產業結構有三個不可缺少的關鍵詞: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 企業如何作為 從中央提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這一發展目標之后,有的企業,尤其不少高耗能企業負責人擔心,在建設節約型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他們企業的發展是否會受到制約。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企業可以兩類方式參與節約型產業結構建設。 一類是在現有水平上加強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周宏春認為,無論是煤、油、氣等能源資源,還是鐵、銅、鋁、磷等礦產資源,開發時都要統籌規劃,加強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實現礦業的優化與升級。在資源消耗環節上,要優化管理,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益。在資源消耗之后,還應提高對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重點加強對冶金、有色、電力、煤炭、石化等重點行業的管理。 另一類就是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發展得較為成熟、能應用于工業領域的環保新技術有生物處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約能源技術、持久性有害物處理技術、消費型污染控制技術等六大類。企業根據各自行業的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新型生產工藝。例如,化工業可以推進清潔生產工藝;煉油業可選用各種煉油催化劑新技術,特別是加氫處理、催化重整和異構化催化劑等。專家表示,我國正在推行循環經濟,其本質就是建立節約型產業結構。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石化等行業能源消耗高,同時也就意味著節約能耗的潛力大,這些行業的企業更應積極地參與到節約型產業結構的建設當中。 市場和行政手段雙保落實 有關專家分析,從政府角度而言,落實建設節約型產業結構的措施很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政策、標準、監督、預警等行政手段促進工業節能,優化產業結構。過去,我國政府對一些高耗能企業和高污染企業的管理經常采取帶有一定行政色彩的強制性措施,例如對企業設備和產品能耗進行直接定額管理;強制企業在生產環節中接受節能認證或檢測;對高污染和高耗能企業進行臨時性罰款或限期停產等。這些做法雖然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政府的強制性行政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在一定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并發揮較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政府通過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讓企業出于市場競爭和降低成本的需要,自發地選擇節能原料、節能設備、節能工藝,從而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 從長遠看,政府的工作重點僅在于對終端用能產品和終端用能設備采取規范性的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以引導企業自覺地淘汰高耗能工藝和產品。不過,專家表示,在我國市場經濟轉軌時期,運用市場手段必須和運用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把經濟杠桿與進一步制定和實施相關法律結合,才能向企業發出更為明確的信號,引導企業從被動、自發的行為變為主動、自覺的行動,從而真正建立起和諧發展的節約型產業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