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實施標準戰略
信息來源:減速機信息網 責任編輯:liutianming
|
12月6~7日,全國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主要總結了2006年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部署“十一五”及2007年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的主要任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司熊必琳副司長在講話中說,總結這些年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經驗時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實施標準戰略,提高裝備制造業標準水平,對于提升裝備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促進裝備制造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一定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標準化在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中的作用。 行業標準亟待完善 熊必琳副司長說,近幾年來,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標準制修訂速度仍跟不上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標準老化和滯后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標準制修訂計劃的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要靠標準的支撐。 11月14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三屆二次理事會在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標準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整個工程機械行業標準體系不夠科學、完整,計劃經濟的色彩還比較濃厚,和國際上通行的標準體系差距較大。二是標準更新、修訂不及時,很多標準內容陳舊,大約有75%以上的自用標準是 2000年前制定的,標準滯后于產品發展的情況比較嚴重。三是標準的有效性、市場適應性和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的標準結構和內容很難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我國原標準體制又以單一性強制型標準居多,推薦性標準少,不能適應國際市場需要。 必須跨越的技術門檻 不少人對標準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在目前這種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情況下,標準的作用不可忽視,國際標準對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拓展海外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項具有戰略性的技術標準一旦被國際性的標準化組織承認或采納,往往可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可以說,誰先掌握了國際標準制定權,誰就搶占了市場的制高點。 1995年,世貿組織通過簽署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等方式,將國際標準提升到了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地位。以國際標準為基礎制定本國標準已成為WTO對其成員國的要求,很多國家努力在國際標準化活動中爭取主動權和發言權。工程機械發達的國家很早就認識到國際標準工作的重要性。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英、法、德等國家采用國際標準已達 80%,日本企業有90%以上采用國際標準。發達國家通過標準將市場門檻都設得相當高,以把握市場主動權。因此,企業產品執行標準不僅僅要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還應該考慮同國際標準接軌,其產品才能夠被國際市場認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