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45個農民兄弟聚在一起,在蘇中一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瞄準進入門檻比較低但市場廣闊的減速機,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如今,當時的小作坊成了"中國減速機之城",領頭人張國林也已經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他們的企業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泰興減速機廠)連續12年領跑中國減速機行業。 張國林是怎樣帶著一批農民做成了我國減速機行業的佼佼者? 創新為魂 《中國工業報》:與您相識15年,知道您出差并不多,來北京是到人民大會堂開全國勞模會、領管理科學獎,來去匆匆;每次給您打電話,您很少在外地的時候。您怎么吸收先進的管理方法?您就沒有想到去看一下別的老總怎么管理企業、聽聽專家介紹一下新的管理思想? 張國林:我沒出去并不等于我沒看沒聽,現在的媒體那么多,通訊手段那么發達。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有今天的成就,被一些新聞界認為是"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應該說吸收了中外企業管理的精華。但是,管理科學不僅僅是課堂和書本上一個時髦的名詞,它必須從黑板管理學中解放出來,變為廣大企業員工的行為。經濟學家的理論,也必須通過我們這些人結合企業實際去實踐去探索。在這個創新的過程中,一大批隱形的管理大師帶出了一大批知名的企業和品牌。 管理科學自從西方引進以后,我國企業管理就面臨兩大突出的問題,一方面許多企業急需管理方法,迫切需要管理人才,但往往得不到滿足和支持;另一方面是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方法,給中國企業的管理帶來水土不服,造成企業資源的嚴重浪費。 《中國工業報》:您在企業行為中,貫穿始終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張國林: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產品和人。 1984年企業初創時,正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開始轉軌的一年。我當時認真分析了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認為中國的工業將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當時對產品的定位有兩個要求:具有廣闊市場需求和高科技產品。經過周密的論證,我最終選擇了在基礎工業中應用廣泛、需求量大的減速機作為企業的主導產品。事實證明,產品定位是非常成功的。 對企業的管理必須結合發展進程。在企業初創階段,不可能用猛藥,尤其是像我們這種基礎較差的企業。應該說我們是采取了一系列積極而穩妥的辦法。比如說在人事上采取了優化組合、合理安排;在生產上調整布局、分線生產;在產品結構上時刻跟隨市場需求調整開發。 《中國工業報》:您說的三項工作在當時已經很超前了,其后企業又有了"三改、三制、三化"的創造性管理理論的誕生。由此看,您的創新意識從事業伊始就沒有間斷過,在這個過程中您有什么感悟? 張國林:確實有一些比較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科學準確的決策是保證產品開發和創新成功的前提,而靈敏的信息優勢是保證決策準確的前提。這種認識一直貫穿于我的企業管理實踐中。企業的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這個問題上采取的戰略就是創新。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來武裝企業,走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現代化管理之路。 《中國工業報》:在您的治廠生涯中,可為與不可為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資金投入方面您一向很謹慎,別人認為可以投資賺大錢的項目,您覺得不可為。而您在1992年提出的"南跨長江超上減,北越黃河甩天減"的豪言壯語,別人認為是不可為,但您卻認為可為,您是怎么判斷的? 張國林:我從不認為高投入便意味著高收益。我們的理念是科技創新、適度投入、步步為"贏"、穩步發展。財大氣粗的企業由于資金投入方面的欠缺,使企業陷入被動甚至破產的例子太多了。我的路子就是專業化的道路。專業的市場意識、專業的質量意識、專業的競爭意識。這些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我有與上減、天減叫板的資本。其實,可為與不可為要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外部大環境相結合,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國工業報》:我發現您一直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在技術創新上您怎樣保持優勢? 張國林:一個企業沒有優勢,就意味著危機。要解決危機關鍵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否則就會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淘汰。在技術創新方面,泰星投入了幾億元的資金引進世界一流設備,因為只有引進才能改變我國傳統工業落后的局面。但是,引進不是最終目標,我們要的是創新,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發展自己的事業,讓我們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最終從外國人那里賺回鈔票。現在泰星的產品已經銷往美國、德國、日本、埃及等國和地區。 江澤民同志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進步之魂"。同樣,創新也是泰星的進步之魂。因為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