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向世界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要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國家,中國要走自主創新之路。要實現自主創新,中國人應該做些什么?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
自主創新有8個關注點
記者:劉部長,大家都在關注自主創新這一話題,但是與其“熱度”相比較,一些人并不清楚關注這一話題的切入點。
劉燕華:中國的自主創新有8個關注點:一是把自主創新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二是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三是實施重點跨越,通過關鍵技術領域的跨越,從后發國家走向世界的前列;四是打破目前的民品研究和軍品研究分離的體制,軍民結合共同推進科技發展;五是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以形成技術創新;六是實現經濟政策與科技政策的協調,讓科技與經濟緊緊結合在一起;七是要深化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認識,創建新型的科技文化;八是科技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
記者: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哪些是重點突破的領域?
劉燕華:在科學技術領域內,中國發展什么、不發展什么以及重點發展什么,這不僅是戰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首先在科技方面的幾個領域內占據制高點,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中國如何通過宏觀設計,選擇重點,實施跨越?在目前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已經提出了一些重大專項,并且即將發布,相信不久就可以看到有關信息。
“以市場換技術”走不通
記者:對自主創新的強調,是否意味著我們在反思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劉燕華:中國過去有一種說法,叫做“以市場換技術”,這種說法認為,只要市場開放了,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大批引進技術。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這條路子是走不通的。
以汽車業為例,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達90%。以前,上海、長春都有汽車生產能力和一批研發隊伍。可是引進德國大眾,我們自己的品牌廢掉了,研究隊伍、研究平臺沒有了,形成了購買一套生產線,生產一批汽車;再購買一套生產線,再生產一批汽車的狀況。這種行為無異于“壯士斷臂”。
技術引進需要高成本,同時,引進技術不等于引進技術創新能力。現在我們的錢花在引進上的多,花在消化吸收上的少。還有一點我們必須弄清楚,就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的發展依賴于別人的恩惠嗎?絕對不可能。因此,中國必須實現自主創新。在自主創新過程中,中國也有一些好的例證,比如寶鋼、三峽、奇瑞。通過這些自主創新企業的發展,逐漸實現產品和設備的國產化,逐漸形成我們自己的跨國公司走向全世界。
記者:您認為中國企業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將扮演什么角色?
劉燕華:近年來中國有不少研發型企業在迅速崛起,例如海爾、華為等等。但總體上看,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面還相當弱。從統計數據看,發達國家的企業拿出銷售收入的2%用于研發,而中國企業研發投入還不足0.5%,兩相比較,存在四倍的差距。
其實,中小型科技企業是成長性非常好,潛力非常大的企業。中小企業創造了GDP的50%、稅收的40%、工業新增產值的70%以及就業崗位的75%。同時,還有約60%的專利來自中小企業。但是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的中小企業發展還比較脆弱。在這種情況下,“產學研戰略聯盟”是實施產業技術創新的有效手段,也是快速提升企業技術能力的重要措施。
政策激勵企業自主創新
記者:自主創新的同時,怎么看待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和國際間的合作?
劉燕華:實現自主創新,必須創造廣泛的國際合作渠道。科技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已經使傳統的科研組織結構和創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