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中秋當年靠買舊設備創業發家。 秋田齒輪最初靠一批二手設備起步,目前已順利進入了日本本田等世界一流公司的配套體系
渝商新發現·提醒
人物檔案
付中秋今年55歲,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該公司創建于1993年,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齒輪生產企業。
重慶摩幫除了尹明善、左宗申、涂建華等整車廠老板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1000多位摩配老板。盡管他們很少被媒體關注,但他們的成績絲毫不遜色于整車廠老板,比如年產量達700萬套的秋田齒輪,目前是全球老大。另外如志成缸頭、渝江壓鑄件、兩江機械的啟動軸等等,它們也都是國內,甚至國際同行業最大的生產商。
當記者提出想采訪一個摩配老板時,行業推薦了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付中秋。
專門花錢給機器買空調
今年55歲的付中秋相貌平平,如果不自我介紹,記者差點把他當成了秋田辦公室的一名接待人員。
付中秋最初是在一家軍工廠當鉗工,1986年進了重慶醫用設備廠。1993年6月,他拿出僅有的1萬元,承包了廠里的一個車間。陳舊的車間里只有一臺舊式滾齒機,因此只能加工一種零件,而且還是胚子。付中秋開始四下找業務,經人介紹給重慶山鈴廠做配套。
1997年,付中秋在大渡口雙山有了自己的廠房。付中秋通過銀行抵押貸款、向朋友借錢等方式籌集到了一筆錢,準備購買設備。“大家一合計,新設備的價格是舊機器的3倍以上,而舊機床修復后同樣可以使用。”于是,付中秋立即改變了購買新設備的主意,招集廠里所有的機修人員到袁家崗二手機器市場買舊貨。“凡是轉得起來的,都拉回去。”付中秋回憶稱。
在國營企業,一臺機床大修一次一般要花1-3個月,而付中秋和同事們,幾乎以4天一臺的速度趕修。而且,付中秋還和同事們把部分舊機床改修為簡易的數控機床,提高齒輪質量。
付中秋十分看中設備投入。秋田員工告訴記者:“有一年,廠里花3萬多元買了一臺剃刀磨,但這種設備根本無法在重慶夏天38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條件下使用,當時連辦公室里都沒有空調,老板卻花2萬元買了一臺5P的空調給機器降溫。”
有一件事在秋田傳得很廣。“1996年春節,老板的親戚要借3萬元買房子,但老板硬是沒有借。老板的意思是3萬元能買兩臺舊設備,對于廠里的生產極為重要。”
秋田從1997年的20臺機器,已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500臺。而從1997年至2002年,秋田的產銷量每年翻番。
到廣東推銷齒輪遇尷尬
1998年是重慶摩幫高速發展的一年,一方面,力帆、隆鑫、宗申等民營整車廠紛紛獲得國家批準的生產準入,可以大量生產自己企業品牌的摩托車;另一方面,隨著越南等海外市場被打開,散件可以批量出口,重慶摩配行業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
“有時出口單子來了,產量不夠,整車廠簡直是到處‘搶’配件。”在摩配老板急著大把大把地掙錢時,付中秋一方面安排加緊生產,同時卻又只身帶著齒輪到了廣東。
當時沿海的齒輪基本被江浙一帶的產品把持,還有一些是進口齒輪。據說日本的一種進口齒輪單價250多元一套,而付中秋帶去的只賣150多元。
付中秋原以為可以憑借價格優勢打開廣東市場,但廣東摩企試用后,卻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尷尬之余,付中秋馬上把生產廠長、技術部長等技術骨干全部叫到廣東,守在配套廠研究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并向廣東企業承諾,達不到質量要求不要1分錢。
“以前產量少,殘次品不多,后來迅速上量,比如上夜班,用傳統機床,多搖一圈,少搖一圈生產出的齒輪就不一樣,而我們在管理上也有很多死角。”付中秋回到重慶,向全廠下了死命令:“國慶前(記者注:指1998年國慶前)必須將相關問題全部整改。”經過技術人員的努力,秋田齒輪最后達到了廣東摩企的要求,成為大長江等國內一線企業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