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走訪了一家剛接到5000萬元訂貨合同的大型機械廠,面對經營負責人,得到的卻是一句裝備制造企業極有可能被"脹死"的說法。
裝備業需強化誠信意識與十年前裝備市場疲軟的局面相比,今天的裝備需求堪稱進入了一種瘋長期。據那位負責人介紹,過去新春一過,企業經營人員便開始為路在何方而犯愁。但今年的形勢卻相反,他們接到的投標邀請到目前已有合同價2.4億元。
據分析,我國經濟因能源、礦產資源的需求擴大與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以及冶金行業由初鋼向精鋼方向發展,有色行業的加工業升級和應對國際環境變化所采取的措施,都集中表現出拉動裝備工業需求的合力。以鐵礦石的需求為例,因外國供貨提價,現開發國內資源成了新的熱點。據悉,過去一年只能訂到幾臺用于露天采礦的牙輪鉆機,目前市場卻大量需求。前面提到的機械廠就收到了一次需貨50臺的信息,并提出若有現貨便每臺加價50萬元。
記者之所以擔心裝備制造企業可能被脹死,主要是因為按期交貨難以保證的問題。據了解,裝備企業為了發展的需要,目前都在大量吸收訂單,而相當一部分制造廠是無法完成訂單的。現在所簽的訂單按常規,交貨期都集中在八九月份,制造空間本身太小。經過早幾年的洗滌,我國裝備企業大多都"傷"得很重,內部設備老化、新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特別是融資渠道不暢導致資金普遍緊張等問題,都注定企業短期內難以掀起"大干快上"的產出高潮。另外,企業的快速產出還不是企業本身能駕馭的,成臺套裝備的制造企業無論效益好壞,都需要眾多配套廠家的支持,而如軸承、電機、油泵、減速機等需要外購的零部件,因制造商也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往往是付了款還得排隊等貨。
裝備企業簽了合同而又不能履行到位,將會導致用戶的預期目標無法實現,最終等于切斷了自己與用戶的通路。
裝備業需要政策強有力的扶持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事實上,我國近年來對裝備工業的關注和扶持是不夠的。而裝備企業想得到銀行大額的貸款,步履艱難。
有一位制造廠領導認為,隨著我國加入世貿后商品輸入門檻的降低,我國裝備制造業如不抓緊振興,整個行業都將面臨淘汰或矮化的局面。而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必須依靠政府的宏觀政策來調控,才能使裝備業可持續發展得到保證。這位制造廠領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是各級政府要關注轄區內裝備企業的疾苦,解決當前制約其大干快上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如聯系銀行繼續以" 封閉貸款"等形式,派員上門就具體產品或具體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優選轄區內的中小裝備企業或鄉鎮機械企業,優先為大型企業提供零部件的協作生產;出臺政策,利于裝備企業吸收科技人員和優秀技術工人?傊,要通過人、財、物的支持,擴大裝備企業的生產能力。
二是要立足長遠,重新審視裝備工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定位與布局。政府要從產、學、研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在扶持企業自主創新的同時,鼓勵科研院所參與到企業中去大搞聯合創新;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扶持,使企業盡快更換一批高精尖設備;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實改變當前青少年不想學技術及民辦職業技術學院重利輕教的現象,確保企業長遠的人力資源供給。
這位領導認為"脹死"之說是相對的,是一個需要以企業為主,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課題,只要能緩解資金緊張的問題、吸收一些身體健康的退休技工臨時上崗,企業提升產能的空間還較大。
裝備業要遵循科學的發展觀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裝備工業現已進入了繁忙期。在這個繁忙期內,如果不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裝備工業不僅不會迎來繁榮,甚至有可能成為國家下一步宏觀調控的對象。
該人士擔心,當前存在"一窩蜂"躋進裝備制造領域的可能。據悉,有些地方幾位退休工人合伙買幾臺報廢機床,搭一個簡易工棚就辦起了機械制造公司。顯然,這種內涵不豐富的靠拼人、財、物的擴張,只會加速裝備制造領域里的無序競爭,導致最終難收場。此外就是現有的裝備企業為了短期搶任務的需要,可能濫用政府的扶持政策,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技術改造上。
這位人士還提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首先要注意控制裝備工業的規模,引導裝備制造業有序健康發展。其次要促使裝備業的擴產從擴大廠房、增加人員的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向著依靠技術進步、提高人員素質、添置高新先進設備的內涵擴大再生產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