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收購行業龍頭企業 外資兇猛——西北軸承、G華新、四川雙馬之案例研究
瞄準行業中的壟斷企業,進行合資并掌握控股權,然后使合資企業長期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況,迫使合資的中方撤出,外資達到控制壟斷企業的目的,并在此之后“神奇地”使獨資公司恢復盈利。這是外資在中國機械行業收購中的慣用手法。
當初作為“充足資金的提供人與先進管理經驗布道者”的外資,其并購的真實動機與帶來的結果,似乎與國人當初的預想越發偏離。熱衷于招商引資、盼望借外資之力壯大經濟的政府和企業們發現,外資并購帶來了資金,但中國企業付出的代價卻是另外一些彌足珍貴的東西——比如品牌、市場、資源等等。這在前幾年開始便成為外資并購熱點領域的機械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西北軸承的鐵路軸承、煙臺軸承廠、無錫軸承廠、大連電機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從合資到無奈撤資并失去了產品和市場的經歷驚人相似,而它們曾是機械行業中在細分市場擁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大多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和自有品牌。
而如今,無論從規模還是熱情,外資并購都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Holchin B.V.控股G華新,凱雷入主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海德堡受讓冀東水泥控股股東股權進而控股上市公司,拉法基控股四川雙馬,摩根士丹利、IFC參股G海螺……
究竟外資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推動者,還是“吹倒三只小豬茅舍的狼外婆”?通過分析機械行業和水泥行業成為外資并購目標的深層次原因,我們發現,機械行業各子行業龍頭企業的壟斷地位、水泥行業優勢企業的區域壟斷地位,成為外資青睞的“肥肉”。事實上,機械行業中重載機行業的CR3(行業前三甲)已超過50%,鐵路軸承的CR3甚至已超過70%;Holchin B.V.可以通過控股G華新進而控制湖北水泥市場,拉法基聯合瑞安后對西南地區水泥市場的控制也在加強,南美等國家的經驗表明,當外資對水泥市場的控制達到一定程度后,它們將擁有定價權,從而對該區域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眾多案例表明,外資在這些行業進行的“斬首收購”,目的絕不僅僅是追求財務上的收益,更多是追求產業整合、控制優勢資源、掌握行業壟斷地位、消滅潛在競爭對手。然而,指責外資的趨利本性毫無意義,決定外資收購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好與壞的關鍵在國人自己。當務之急是,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們如何扎緊“籬笆”,有效防范外資的惡意并購,趨利避害,引導外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外資青睞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壟斷地位
中國機械工業是全國最大的工業產業,包括6大行業,可分為汽車、機床工具、工程機械、重型礦山機械等14個分行業。目前,中國機械工業的總體規模已占世界機械工業的5%-6%,約居世界第五位。2005年全行業成功實現了由超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過渡,全年利潤總額為2140.8億元,同比增長11.26%;銷售利潤率5.84%,比上年的6.38%降低0.54個百分點;成本利潤率6.21%,比上年的6.83%降低0.62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再創新高,進出口總額達2228.67億美元,同比增長16.73%;出口保持快速增長,進口增長明顯放緩(圖1)。
進一步分析機械行業的獨特特征,我們可以看到外資對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得之而后快的真正原因。
各細分子行業市場占有率集中
機械工業的屬性跟一般工業行業不同,面寬、門類多、品種復雜,它的龍頭企業及重點企業比其他工業行業要多得多,一個行業排頭兵代替不了另一個行業的排頭兵,只要掌握了某項關鍵技術的企業都有可能成為此行業的優勢企業,甚至占據壟斷性的市場地位。例如在工程機械子行業中,預計未來兩年市場集中度將向挖掘機、混凝土機械、裝載機、叉車和電梯等龍頭企業和優勢上市公司集中。
1989年-19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兩次宏觀調控,還使得骨干企業市場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個百分點左右。據統計,截至2005年10月,裝載機行業CR3(前3家公司市場占有率 )增長到 51.21%,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3.28個百分點。根據中國機電數據在線資料,目前中國裝載機行業集中度仍呈逐步提高的趨勢,預計CR10(前10家公司市場占有率)將超過75%。
同時,2005年以來中國裝載機出口增長率加快,開始真正走向國際市場。2005年前10個月G柳工(000528)的裝載機出口已超過600臺,是2004年的3倍;徐工2005年前10個月也已出口裝載機800余臺。其他如常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