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體系”支撐柳工集團創新巨大跨越
信息來源:中國機械網 責任編輯:chenyanmin
|
銷售收入從5年前的14.2億元增至現在的65.6億元,如此巨大的跨越靠什么來支撐呢? 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是從事工程機械生產銷售的大型骨干企業,其核心企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由原柳州工程機械廠改制而成,是廣西乃至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公司。目前公司總資產35.3億元,凈資產20.2億元。柳工從2001年到2005年,產銷量由4100臺提升到2萬多臺,銷售(營業)收入從5年前的14.2億元增至65.6億元。產銷量、利潤、人均勞動生產率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國內同行業之首,競爭地位躋身于2005年世界工程機械50強第29位,裝載機產銷量躍居世界前列。柳工跨越式發展,主要是得益于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結果。柳工的創新系統由四大體系支撐。 思想意識體系 在2000年以前,柳工的產品年產銷量一直徘徊在2000余臺,銷售收入也只有七八億元,面臨著經營虧損的危險。針對這種狀況,柳工領導班子成員思索和探討后認為:柳工出現連續幾年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夠解放,改革創新的力度不大,管理水平不高,駕馭市場能力不強。柳工要保持行業“排頭兵”的地位,就必須順應潮流作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思想準備,牢固樹立自主創新的意識,在自主創新上做文章、求突破,不斷提高柳工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通過強化政治理論學習,使柳工領導班子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科學判斷形勢、準確把握大局的水平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加深了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了國際競爭意識。領導班子逐漸形成了以技術創新為龍頭、以制度創新為依托、以管理創新為手段、以產品創新為支撐、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的的工作思路,走出一條速度快、結構優、效益好、后勁足的企業發展新路子。 柳工在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五”計劃后,領導班子審時度勢,果斷決策,迅速制定了柳工“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集團公司到“十一五”期末實現銷售(營業)收入150億元,其中股份公司到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的目標,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處于前列,并在國際市場贏得一席之地,使柳工初步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個國際品牌。 智力支撐體系 柳工領導班子始終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人才戰略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優先戰略來考慮,努力建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支隊伍,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柳工領導班子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和優勢,結合企業的發展目標,十分重視利用國內外科技人才資源,通過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設開放式的工程機械人才小高地,走“產學研”發展道路。企業先后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西寧高原工程機械研究所等進行“產學研”合作,同時通過重大項目的建設,聚集企業急需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先后吸引了近300名專家、碩士、高中級工程師等專業人才,還從德國、法國、日本等引進了10多名專家,對柳工研制開發出一批在國內占領先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G系列裝載機、G系列挖掘機、壓路機、小型工程機械、攤鋪機等產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