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維修技術,是以現代維修理論為指導,以信息技術、仿真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為支撐,保持和恢復機械設備良好技術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能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維修技術將貫穿于機械設備的論證、研制、生產、使用、維修及退役報廢的全壽命過程,具有綜合性、前沿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已成為機械設備所需的共性關鍵基礎技術。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維修本質及客觀規律得到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維修實踐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使維修從被動變為主動、從使用階段延拓至機械設備全壽命過程,從單一作業管理演變為系統工程管理,從現實維修保障研究發展到預先維修保障研究,從分散的、定性的、經驗的階段進入到系統的、定量的、科學的階段。相應的維修技術也已從較單一的維修技藝發展成為一門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性工程技術。未來維修技術發展將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和趨勢。 1維修概念和理論不斷創新 維修作為一個過程,常常被定義為能產生一定效果、有邏輯關系的一系列任務。隨著維修實踐的發展,對維修的認識已突破了傳統的定義,其概念、內涵不斷擴展:機械設備維修思想及策略等不斷發展:從“事后維修(BM)”發展到“預防維修(PM)’、“預測維修(PDM)”乃至“改善維修(CM)”和“風險維修”等,移植了“并行工程”等理論,深化了“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論。基于信息、網絡等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還提出適用于滿足分散性和機動性越來越強的“精確保障”、“敏捷保障”等維修保障新理論。這些理論創新以維修技術進步為基礎,有效地引導了維修技術的發展。 2更依賴維修技術應用基礎研究 要從根源上預防和解決故障,維修技術必須能夠針對維修實踐中機械設備的磨損、腐蝕、老化、疲勞、失效和不穩定載荷的反應等機理性問題,對機械設備壽命預測等規律性問題進行理論探索與試驗研究,以及運用基礎科學的理論為解決維修不同領域中的普遍性問題提供理論和試驗依據。維修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需要廣泛結合材料、冶金、機械、力學等科學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成果,以促進維修技術的發展。如新型潤滑劑和控制腐蝕的材料以及防污涂料等研究的基礎是表面化學和應用材料研究。而材料、結構和數據分析方面的基礎研究將進一步提高無損評估方法的靈敏度。 3信息技術的帶動作用愈加突出 信息技術以其廣泛的滲透性、功能的整合性、效能的倍增性,在維修的作業、管理、訓練、指導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已經衍生了全部資源可視化、虛擬維修、遠程維修、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等技術,促進了傳統監測與診斷技術進步,產生了基于虛擬儀器的監測與診斷等新儀器及系統,推動了維修決策支持系統的智能化發展,提高了從各種完全不同的、分布極為分散的系統和數據庫中檢索信息的能力,加速了維修信息系統與維修保障等系統的融合。 4多學科綜合交叉發展趨勢明顯 維修技術是一門較為典型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其發展和創新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綜合、滲透和交叉。不僅新興的維修技術研究領域很多都跨越了傳統的學科分類,而且許多傳統的維修技術研究領域也都通過更深入的開發、創新,突破了原有的傳統技術界限。如故障診斷系統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中包含了模式識別技術、形象思維技術、可視化技術、建模技術、并行推理技術和數據壓縮等技術。這些技術的綜合有效地改善了故障診斷系統的推理、并發處理、信息綜合和知識集成的能力,推動故障診斷技術向著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發展。 5向機械設備全系統、全壽命周期發展 適應機械設備全系統全壽命發展要求,通過發展機械設備維修性指標論證、分析設計、試驗評價等技術,可以有效地將現代維修思想、維修保障要求以及機械設備改進需求等反饋并影響機械設備的方案論證、性能要求、功能設計等機械設備的研制和改造過程。 目前,維修性技術基本實現了規范化、標準化和應用制度化。未來維修性技術的綜合化、計算機化和智能化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機械設備性能與維修性綜合集成的一體化論證、試驗、驗證與評估方法的研究,軟件類產品的維修性技術和保障性等設備綜合屬性的研究。此外,隨著機械設備維修、研制與改造聯系的更加緊密,也將進一步促進機械設備維修與研制技術的結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在“十五”期間,我國機械設備維修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修復工藝、故障診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為維修技術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但是,我國目前對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的研究和應用還不夠廣泛、深入,維修保障的綜合化、信息化水平仍然較低,維修性的設計與驗證技術還很不成熟,軟件密集型機械設備的故障與修復機理、腐蝕與防護機理等基礎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