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中國國際汽車零部件發展高峰論壇上,記者采訪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張興業,他對論壇的主題很感興趣,認真傾聽每位嘉賓的演講。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國際零部件巨頭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包括德爾福、偉世通、博世、大陸集團在內的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悉數進入中國,并在中國建廠或建立研發中心。產品不僅供應中國市場,而且面向全球出口,中國工廠因此成為跨國公司的重要出口基地。 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快了發展腳步。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全球化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對此,張興業表示,國內零部件企業應利用全球產業轉移的契機,積極融入到全球汽車產業體系中,在國際范圍內開展技術合作。 “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他告訴記者。他認為,在零部件高新技術方面,我們對于跨國公司的依賴程度仍非常大。由于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手段比較落后。加上國內零部件企業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甚至為了各自的利益“窩里斗”,互相“殺價”,難以實現同步開發和發展,也阻礙了關鍵零部件的技術創新,所以國內零部件企業需要研究建立聯合開發、互相依存的雙贏戰略。 眾所周知,發動機是汽車最關鍵的零部件,是汽車的“心臟”,也是汽車最核心的技術。我國一些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高的汽車零部件發展得比較成熟,已經開始邁出國門,出口較多。但國內發動機制造與研發能力同國外的差距比較大。尤其是轎車發動機,我們對跨國公司的依賴程度還很大。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加快了本土化步伐,紛紛在中國建立發動機廠,又加劇了我國零部件企業的生存壓力。 據張興業介紹,目前國內發動機自主生產的比例較低,出口數量較少,主要依賴進口。發動機的革新非常迅速,混合動力已經發展為通用技術,成為國際汽車技術發展的主流趨勢。汽油機、柴油機、燃料電池發動機都可發展為混合動力發動機。 日本混合動力轎車在2004年的保有量就達19.7萬輛,主要是豐田普銳斯第三代、本田思域第二代,目前日本混合動力車型已有20多款,年產能25萬輛。車輛燃油經濟性提高30%~50%,部分車型排放達到美國加州的排放標準。日本汽車企業發展混合動力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并已在中國銷售混合動力車。目前國內汽車企業開始致力于研發混合動力技術,如果能解決高成本問題,一兩年后國產混合動力車會實現批量生產。 “為了在世界汽車工業的新一輪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就要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國際最新技術,并將其應用在我們的汽車工業領域。沒有創新能力,就是落后的表現。不掌握關鍵零部件的先進技術,我們也不可能實現國際化發展。”張興業激動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