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明,46歲,沈陽機床集團第三加工事業部保障室主任,技術骨干,被稱為給機床看病的“醫生”,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振興裝備制造業。
沈陽機床是機床行業的龍頭,現在,國產數控機床每5臺就有1臺出自我們的手。作為大型國有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技術骨干,我覺得更有奔頭了。
1980年,我招工進入沈陽機床廠,成為一名鉗工,當時能進入沈陽機床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但1993年前后,在傳統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沈陽機床進入近10年的徘徊困難期。當時,國外產品由于技術含量高,一臺設備賣到1300萬元仍供不應求,國內機床廠都在100萬元以下的領域你爭我奪,競相壓價!沈陽機床瀕于倒閉的邊緣。我和愛人都在沈陽機床上班,不久雙職工成了“雙待崗”,孩子還在上小學,日子艱難,我只好靠自己的技術出去“打零工”。那10年間,民營經濟、外資企業發展很快,不少人都富了起來。反觀我和工友們,工資微薄,連生活都困難,更別提社會地位了。
進入21世紀,國家實施振興東北戰略,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造改制,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下大力氣,振興裝備制造業,沈陽機床迎來了第二春。2002年,集團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對用工和分配制度“動了刀”,管理部門從原來的20多個一下砍到9個;之后,加快了自主創新、研發新產品的步伐;2004年年底,收購了德國老牌的機床企業希斯公司,建立起開放式的研發體系,不斷推出代表國內機床行業最高水平的機床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企業起死回生,重新占領市場,工人收入也接連翻番。
作為老國有企業的員工,我找回了久違的自豪。現在我一個月收入四五千元,前年買了寬敞的商品房,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我的鄰居、朋友也開始羨慕我,咱國有企業工人又找回了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