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沅(1834-1903),字芷馨,號啟沅。南海簡村人。
20歲時隨兄到越南經商,38歲回到家鄉簡村投資,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工廠投產后,村里百業旺,產品遠銷英國、美國、法國。在其影響下,機器生產遍布南海、順德、廣州等地。
陳啟沅對公益事業不遺余力,向千名年老無靠的寡婦施舍米;開設藥材堂,贈藥施醫;開辦義學,免費招收本地子弟讀書;捐款并親自主理修筑“吉水竇”水利工程;倡修西樵山云泉仙館。
陳啟沅留有不少著作,最著名的是《蠶桑譜》,記述他數十年種桑、育蠶和繅絲的方法。69歲時,陳啟沅長逝,葬在南海羅村招大小葫蘆崗。
晉商善理財,徽商亦賈亦儒,粵商吃苦耐勞,“要發財,忙起來”,敢于吃頭啖湯。陳啟沅可以說是百年前粵商的代表人物。
創業軌跡: 引進、消化、吸收
粵商大都是從小做大,與本地商人不同,陳啟沅跟著哥哥到越南打工,在海外經商成功,再回家鄉投資。本來,陳啟沅也沒有想到要經商的,他父親是個教書先生,世代以農桑為生,父親去世后,饑一頓飽一頓,主糧是番薯。被逼無奈只好外出謀生。
簡村是個非常典型的嶺南水鄉,陳啟沅家在百豫坊,石砌民居一戶挨著一戶,戶戶一條看門狗,懶洋洋地躺著,客人走到跟前才叫幾聲。門前一條水涌,臺階下放著一條船。可以想見174年前,陳啟沅就出生在這“塘養魚、堤種桑”的地方。20歲時,他跟著哥哥到越南,經銷紗綢,有了本錢就做當鋪生意。10年時間,兩兄弟經營有方,成為當地華僑富商。
從陳啟沅的發家可以看出,他是在國外發了財再回鄉辦廠。為了開拓業務,他到南洋各地考察。因為做紗綢生意,他特別留意各地的繅絲技術,心想什么時候能榮歸故里,將家鄉的桑蠶做大做強。經過比較,憑借商人的敏銳,他發現法國人的繅絲廠是最能賺錢的,其秘訣就是,法國人用的是機器繅絲,其他人用的是手工,雖然原料一樣,但產品不同。受到啟發,他產生了模仿西方人制造繅絲機的想法。這是第一步——引進技術。佛山日報
帶著資金和機器,陳啟沅回到簡村,就近招了10來名工人,經過他親自培訓,繼昌隆繅絲廠正式投產。第一次投入的總資產達到1萬兩銀子,在當時也是一筆大投資了。機器的發明挺有意思的,陳啟沅在越南買了一臺外國舊輪船的發動機,改裝成繅絲蒸汽機,其他部分自行設計,拿著設計圖到廣州十三行的陳聯泰鋪子制造。經過八、九個月的奮戰,一臺國人自行設計、自我安裝的繅絲機器成功了。這實現了技術的消化、吸收。
以一帶十: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萌發
由機器生產的“洋莊絲”色澤明凈、粗細均勻、不夾雜絲皮、開解順暢。一投廠就貨如輪轉,產銷兩旺。產品遠銷英、法、美,原材料向附近的順德、東莞、肇慶收購。
僅僅是將手搖變成足踏,一項小小的改革,就帶來滾滾白銀。繼昌隆像一顆工業明星一樣,成為珠三角家庭作坊學習的楷模。連續三年,幾乎天天有人來參觀學習。仿建的絲廠如雨后春筍一般,南海縣就有10家,每家請女工三四百人。后來,順德有42家,新會3家,廣州五六十家,新式繅絲生產在廣東牢固地樹立了根基。
男女工混雜有傷風化,煙囪太高有礙風水……機器生產遭到手工生產的抵制,繼昌隆被迫遷到澳門。除了引進機器生產外,陳啟沅還在廣州開絲莊,直接經營出口業務,減少中間環節,開創工貿一體的先河。1887年,清政府看到機器繅絲的好處,給民營機器繅絲合法地位。當年,陳啟沅在綺亭陳公祠的院子里,種下了三株“桄榔樹”。現在,這三株筆直的樹還在院子中,見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
陳啟沅第一大貢獻是改革了我國幾千年手工繅絲方式,第二大貢獻是留下一本《蠶桑譜》。這本書記載了如何種桑、養蠶和繅絲的方法,是一本研究蠶桑業的指南。
能夠成為一個領域的開拓者,總有些稟賦。當時的人稱陳啟沅“嶺南畸人”。傳說,他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中分辨出五種顏色,在一把小小的折扇上寫下4萬多字。他喜歡花蝴蝶,在蝴蝶的兩觸須可以寫一首七律詩。
學陳啟沅愛國創新精神
鄧海成 (《南海縣志》副主編)
陳啟沅是歸國華僑、實業家,中國民族機器繅絲生產第一人。他有哪些方面值得學習和發揚呢?第一是他愛國愛家鄉,大膽改革的創新精神。他雖然在國外經商,但時刻牽掛著家鄉發展。這正如他在自己所著《蠶桑譜》一書自序中所說:“歷游外國,仍未嘗廢農桑之心也”一樣,把國外機器繅絲先進生產技術最早引進國內,受益家鄉,也實現了他早年“還哺祖國”的愿望。第二,關心群眾疾苦、熱心公益事業。他對家鄉簡村、杏頭、龍仍三個村千位老且無依無靠的寡婦,每月免費發放10公斤大米,對苦難群眾贈醫送藥,開辦克勤義學,免費給本地子弟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