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10 月,在湖南株洲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切削刀具技術協會二屆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上,邢敏高票當選下屆理事長候選人。
今年3 月的一天,我們在邢敏的辦公室采訪到了他。邢敏現在是中國機床總公司的總裁、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與維修工程分會主任委員,盡管他一再謙虛地向記者表示并沒有直接在刀具領域工作過,一些觀點不一定正確,但其實無論是機床總公司還是設備與維修工程分會的工作,都一直與刀具有一定的關聯和接觸。
忙碌的邢敏在不同的角色之間成功地轉換著,采訪之前他正在主持公司內的一個座談會,短暫的采訪之后他又要赴外地出差。
記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國內刀具行業乃至金屬切削領域的發展狀況? 邢敏:首先要說明的是,我本是并不是刀具行業的專家,不過因為是機械制造專業出身,這些年來的工作中對刀具有一些了解,畢竟機床和工具是分不開的,我主要從機床工具行業的角度,借助對一些企業的了解,談談自己的看法。 國務院去年2月份頒布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有這樣一段:“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優化裝備制造業產品和產業結構;有計劃、有重點地研究開發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關鍵共性制造技術、關鍵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裝備的自主制造比例。”我們都知道,切削加工技術正是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應用最廣泛的“關鍵共性制造技術”。就是說,我們現在有一個十分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良好的政策環境。 機床的發展趨勢,目前大家已經很清楚了,就是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綠色、環保,而相應的刀具就需要實現高速、高性能(大進給)、硬切削、干切削、復合切削,這在發達國家已經是主流方向了,相信在我們國內也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國內目前切削加工的總體水平的確仍然很低,傳統的切削加工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我個人感覺,尤其在高速切削、高硬鋼等難加工材料的加工、精密高效加工等方面,我們還是比較薄弱的。單純從企業的角度,我覺得可能多數的發展也是比較低端的,在設計制造上、應用水平上跟國外都存在一定差距。 記者:您覺得為什么很多企業的產品生產趨于低端的問題? 邢敏:這個問題我想從用戶這個角度來談,高端用戶也就是航空航天、發動機等一類的,但我們也有低端用戶,普通的機械加工,既要考慮高端,也要考慮低端,而且很大的部分并不是在高端。 記者: 您如何看待刀具、切削技術在生產中的重要性? 邢敏:刀具、切削技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機床工具是決定工藝的重要因素,刀具的性能直接關系到生產實際。我們現在恰恰是沒有看清它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實現高速切削加工存在問題,很多時候是由于操作者對高速切削的實際技能和制造技術的缺乏,導致切削工藝參數不正確;一旦出現問題又多數從機床整機上去找,而不考慮刀具情況,這里面問題就比較麻煩了。 所以很多時候,用戶會對機床供應商不滿意,而實際原因可能是機床與刀具的匹配不合理。高端機床配低檔便宜刀具的現象相當普遍,就是只考慮刀具的購買成本,沒有考慮使用過程中利用刀具實現高效率,實際上刀具質量差、壽命短恰恰又會造成制造成本上升。 記者:您認為應該怎樣促進和推廣切削技術的進步?中國刀協在這個過程中將起到什么作用? 邢敏:我想,要促進和推廣切削技術的進步主要還是兩大方面,從刀具制造的角度,要提高刀具的技術含量;從應用的角度,就是要提高高效刀具的利用率。 具體地說,第一點,我覺得行業下一步的發展還是應該依托國家的研究中心和相關科研機構,實現產學研合作,這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可以選擇與國外企業通過合作合資的方式,甚至引進、收購、并購,實現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 第三點,我們有這樣一個時機,那就是國家政策對提升機床整體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我們恰好可以借此帶動刀具乃至工具行業的發展。 談到刀協,首先我本身也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為機床工具行業多盡一份力、多做一些工作。我想在刀具應用知識的普及方面,刀協還要進一步努力。另外,比如要加大培訓力度,多辦一些高層論壇、培訓班,還要多組織國外企業到用戶中巡講,在推廣其產品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們自己。畢竟,協會的作用就在于推廣、促進,在于以點帶面。 記者: 您剛才提到了機床對工具的帶動,對國內機床和工具行業的平衡發展有什么具體看法? 邢敏:首先,我想說,實際上這二者之間本來不應該是單向的帶動與被帶動,應該是相互依附相互帶動的,恰恰是由于這些年來我們“重主機、輕配套”造成了習慣思維。 目前,國內機床和刀具的整體水平實際上是差不多的,我們的機床也只是個別達到了國際水平,多數還沒有達到。可能是宣傳上也有問題,大家都只關心機床,比如展覽會都看機床有什么新技術新產品,對刀具的關注太少。其實機床再好,刀具不配套是不行的,功能部件也是同樣的道理,加工中很多輔助的東西都是應該多關注一下的。 記者:您覺得我國的刀具行業應該如何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如何打造出中國刀具自己的世界品牌? 邢敏:我們現在一個是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有問題,企業自身管理、資源配置、設備等等的水平,普遍有問題,恐怕都需要很大提高。 我參觀過肯納在天津的工廠,THK在大連、無錫的工廠,他們的刀具生產,從粉末到成型到制造,這個過程中的設備都是非常先進的。當然我們也有非常好的企業,比如我參觀過的株硬集團、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這些都比較好,哈量也是,它通過收購國外企業,用對方的先進技術來改造自己。總的來說,我們是在發展、在前進,但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差距。
二是整合的問題,現在刀具每年出口額5億多美元,但基本是低端的,怎么解決?企業的資源怎么配置,設備、技術怎么整合,人的因素,這四個方面保證我們的自主創新之路。可以引進,可以消化吸收,也可以合作,既解決了技術問題,又能解決人員的培訓問題。在這之后,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一些我們自己的工作,認認真真去做。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實現高速高效,材料、涂層怎么去攻關,結構怎么去改進,輔助的問題怎么去解決,比如三坐標測量的問題、切削液的問題,所以說我們是整體上落后,各方面需要同時發展來提高我們的水平。 還有一個概念,國外企業宣傳產品,往往是搞一個解決方案,幫你做成本分析,實際是把經濟學應用到生產制造當中。這個是不是也值得我們借鑒? 除了刀具本身,應用的水平也要提高,比如刀具自動化管理,刀具的庫存、消耗量分析、利用率等等;同時還有物流這個角度,我在哈斯看到他們的刀具都有編號,工人直接對號取用,方方面面都有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