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瑜作為國務院長江三峽樞紐 工程質量檢查組成員,與潘家錚、羅紹基、梁維燕、楊定源等著名水利水電專家一起,親歷了三峽水輪 發電機組從洋品牌到國產化的全過程。
問題不少 用洋機組諸多不便
“在進口設備的使用和維護中,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發現了一些問題”,文伯瑜說。文伯瑜先生站在用戶的角度從四個方面向記者分析了進口機組存在的問題。
首先,外國人不會輕易轉讓核心技術。洋機組價位高,同容量的價格一般是國產機組的2~3倍。國外企業不會把核心 技術轉讓給我們,如果不能國產化,我們就只能長期高價購買產品,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其次,洋機組在設計理念、安裝習慣等方面與中國國情有差異,而且不易修改。國外大多是大容量機組設備,機組數量多、備用率高,因此相對于機組制造質量而言,他們更重視安裝系統。而我們不僅要重視安裝,而且要更加重視機組本身的制造質量,我們的機組備用率低,一旦運行發生故障,必須及時維修,保障發電機組的正常運行,否則,即便是多停運1小時,經濟損失也十分驚人。
再次,洋機組售后 服務不太便捷。外資公司售后服務人員來自第三世界,他們的技術專長比較單一,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完全滿足用戶對設備維護檢修的要求,一旦機組運行中發現問題和故障,外資公司解決不太及時,影響了發電機組的運行效率。
最后,備品備件價格奇貴,供應不暢。進口設備不但維修不方便,而且備品供應周期長,價格昂貴,一般是正常價格的8~10倍。加之國外 發電設備制造商之間并購重組過于頻繁,一旦出現問題,用戶不知找誰去處理。總之,難以保證備件的及時供應,從而使設備的檢修維護成本大增,用戶暗暗叫苦。
政府支持國產機組高歌猛進采訪開始不久,文伯瑜先生對記者說,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貫非常支持重大裝備國產化。早在三峽工程開工前,國家就安排相關部門圍繞三峽 機電設備國產化問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支持鼓勵民族工業發展的政策。
文伯瑜接著說,三峽樞紐工程兩側分別建設有左右岸電站,共裝機26臺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建設后期在右岸還布置有一個地下電站,安裝6臺70萬千瓦機組。三峽樞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電站。
1997年經 招標,左岸電站14臺機組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瑞士ABB和VGS聯合體承制。同時規定,外國公司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轉讓技術,并 培訓中方技術人員;必須以中國制造企業為主制造2臺機組。采取購買設備和引進技術、國內分包相結合的原則,使國內企業在工程實踐中邊學邊練,從而掌握了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完整技術。現在哈爾濱和東方電機廠已經有能力承擔整套機組的制造任務。
2005年,由中國企業自主制造的三峽左岸電站最后一臺機組順利并網發電。重大裝備國產化取得明顯成效,“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和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介入,使得三峽左岸電站14號和9號機組國產化率分別達71%和85%。”文伯瑜先生說。
2007年是三峽右岸電站機組安裝的高峰期,按計劃將投產發電4臺機組。左岸電站14臺已全部投產,右岸計劃安裝12臺,哈電和東電則承攬其中的8臺機組。一個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安裝巨型水輪發電機組的時代已經來臨。文伯瑜說。
市場最大 中國企業積極應戰
“自從2003年第一臺機組發電以來,這些阻礙機組正常運行的問題伴隨國產化的推進都有了根本好轉。當然我們仍要不斷學習國外生產企業在加工工藝、生產流程、 管理制度上的先進經驗,在向國外同行學習的過程中,再進行有效地創新。”文伯瑜說。
右岸電站開工前,對國內外的各廠家水輪發電機組 模型進行了侗臺對比試驗。試驗結果,哈電、東電的模型試驗結果不僅不次于國外廠家,有些參數還優于國外,說明我國企業已經掌握了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和制造技術。結果是在右岸電站中哈電和東電各承擔4臺制造任務。
“當前,發達國家的水電資源開發已很充分,幾近飽和。而中國目前尚有大約五個三峽裝機容量的水電資源有待開發。占世界待開發市場的90%以上。面對中國水電設備如此巨大的需求,國外制造商都在加速研發、擴大產能以爭取中國市場的份額。”文伯瑜先生介紹說。
國外幾家大公司以高難度或國內缺口的產品為突破口,千方百計打入我國水電設備市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上幾家大公司已經進行了跨國性兼并,形成了競爭力強的新型集團公司。
廣闊的中國水電裝備市場,對我國企業提出了特大機組設計、制造的新要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企業必須迅速掌握這些產品的核心技術,加快水電設備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加快人才培養,以積極的姿態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