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浩:振興裝備制造業構建工業強省新格局
信息來源:減速機信息網 責任編輯:李宏偉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振興裝備制造業行動計劃”,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一、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人類歷史的進步,主要取決于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應用。進入工業社會后,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業化的進程和水平。我省的工業化尚處在由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振興裝備制造業,對于增強工業實力、加快工業化進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振興裝備制造業是構建工業發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是工業強省的重要支撐。“九五”末到“十五”初期,我省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作為全省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工業企業,由于體制機制不活、設備工藝老化、歷史包袱沉重而普遍陷入困境,虧損嚴重。200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僅有7000萬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主要的舉措就是在深化改革的同時,堅持不懈地進行大規模高起點的技術改造,使石化、有色、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形成了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產能迅速提升、能耗物耗降低、效益顯著增加的良好發展局面。2001年到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97億元增加到774億元,增長了1.6倍,利潤增加到了105億元,對全省經濟快速增長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實踐證明,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沒有強大的產業優勢是不行的。我省現有的傳統優勢產業主要是原材料和能源產業,雖然這些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但相對來說產業鏈條短、同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小,輻射能力弱。這些傳統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發展緩慢。“獨木難成林”,僅靠這些大型企業和產業,要實現工業強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提出下功夫培育新興特色優勢產業,目的就是要構建起支撐工業強省的新格局。從長遠來看,我省工業產業的發展,應當形成這樣幾大塊:一塊是傳統優勢產業要繼續做大做強;另一塊是依托傳統優勢產業開發下游產品形成的一般制造業;第三塊是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現代制藥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第四塊是裝備制造業;第五塊是農產品加工業和輕紡工業。這樣的產業結構,既具有甘肅特色和優勢,又符合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振興裝備制造業,就直接關系全省經濟發展的大局,是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力量。
第二,振興裝備制造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現代裝備制造業,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省經濟結構除了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資源的依賴性強,環境壓力大,難以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技術改造可以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但總體上無法改變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屬性。所以,在當前形勢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憂患意識,要考慮到長遠發展和可能遇到的困難。從全局來說,必須未雨綢繆,及早調整經濟結構,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裝備制造業具有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特點。就單位產值能源消耗而言,冶金工業的能耗強度是1.76 ,石化工業是1.3,而裝備制造業僅為0.18 。另外,大多裝備制造業既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廣泛吸納就業。因此,發展裝備制造業,對我省來說,不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非常必要。這既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向,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第三,振興裝備制造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一個產業的興起,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振興裝備制造業,可以說正逢其時。從國家產業政策看,黨的十六大就把振興裝備制造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提了出來,去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家有關部門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裝備制造業發展。從市場需求看,新一輪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對裝備的需要量都在迅速擴大。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和技術市場優勢,吸引了國際大型裝備制造集團紛紛移師我國投資辦廠,國際間的產業重組加快,也推動著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已躋身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行列。但也應該看到,許多核心技術、大型精密成套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還依賴進口。這說明,裝備制造業在我國的發展市場空間還很大。所有這些,都為我們振興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寶貴的機遇。上一輪消費結構的升級,帶動了家電產業的大發展,而真正形成產業優勢的地方都是搶占了發展的先機。事實證明,錯失一次產業興起的機遇,就意味著錯失了一次大發展的機會。機遇難得,稍縱即逝。我們一定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推動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第四,我省已具備了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機械、電子領域為主的裝備制造業曾有過不凡的業績,創造了若干個“共和國第一”,為國家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裝備,為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體制轉軌和經濟轉型時期,盡管裝備制造業企業遇到了不少困難,甚至一些老企業陷入了困境,但產業發展的基礎依然存在。經過最近幾年的國企改革和技術改造,不少企業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尤其是石油鉆采及煉化設備、數控機床、真空設備、風動設備、電工電器、無線電整機、集成電路等產業,隨著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表現出突出的產品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同時,在一些傳統優勢產業領域,為主業配套服務的裝備制造業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我省裝備制造業產品品種多達3000多個,涵蓋了主機、輔機、成套設備、關鍵部件、維修配件和技術服務。只要我們措施得當,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發揮好比較優勢,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完全有條件的。
二、振興我省裝備制造業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振興裝備制造業,要立足我省現有的產業基礎,遵循裝備制造業自身發展的規律,堅持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相結合,對外開放和自主創新相結合,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技術改造和深化企業改革相結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升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第一,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振興裝備制造業,政府在宏觀引導、政策扶持、營造環境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但發展的主體始終是企業,必須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之真正肩負起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重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型龍頭骨干企業是引領和銜接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環節的重要方式。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著力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我省裝備制造業雖然具有一定的基礎,但產業水平總體比較低,產業集中度低,具有核心技術、系統集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少,從而制約了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要發揮市場導向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引導優勢企業努力做大做強,使之成為集科研、設計、生產、營銷為一體的企業集團。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和制造業全球化的發展,裝備制造業出現了集群化、信息化、服務化的趨勢。在集群發展中,中小企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我們既要重視龍頭企業的培育,也要大力發展相互協作配套的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應以民營為主,不僅可以給省內企業配套,也可以給國內國外企業配套。零部件生產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領域,同整機一樣可以做大做強。因此,在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的同時,要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調整結構,提高技術水平,主動與大企業開展社會化分工與協作,大力發展專、精、新、特的中小企業,開辟我省中小企業發展的新路子。
另外,也要支持有能力的其他優勢企業集團發展裝備制造業。像一些大型煤炭、有色、冶金企業的設備修造廠,有的已發展成為獨立的裝備制造企業。中石油蘭州石化、金川集團、酒鋼集團都具備與自身主業相關的裝備制造能力,有的企業產品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有的企業集團的裝備制造業在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中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振興裝備制造業,要重視和發揮大型企業的帶動作用。
第二,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這個關鍵。振興裝備制造業,體制機制的保障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我省國企改革雖然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包袱沉重、活力不強等問題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相對而言在裝備制造業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
債務過大、歷史包袱沉重,是相當一部分裝備制造企業面臨的突出困難,當務之急是要下大力抓好破產重組。要區分企業的不同情況,采取一企一策的辦法,加快有產品和市場優勢企業的破產重組工作。已批準政策性破產的,要抓緊做好工作,盡快破產終結。已申報列入政策性破產建議計劃的,要認真做好破產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積極爭取列入國家正式破產計劃。企業所在地政府和國資、財政等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幫助企業解決好破產重組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財政的兜底資金要及時足額到位,爭取今明兩年完成我省困難企業的政策性破產重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