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目標,吉林省裝備制造業作為東北區域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充分認識自身優劣勢的基礎上,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盡快形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實現本省裝備制造業的全面振興。 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的特點 吉林省的裝備制造業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地方政府投資興建的一批中小企業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到2006年年底,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已達388家,從業人員12萬人,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40億元,累計實現利潤5.9億元,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 當前,該省裝備制造業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生產勢頭良好,企業生產任務飽滿。特別是一些原來發展緩慢甚至是停滯的企業已經全面啟動,恢復了生產。如四平東風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東風牌收割機連續兩年出現脫銷局面,產品遠銷阿塞拜疆、朝鮮、幾內亞等國家,公司2006年實現產值7700萬元,預計2007年將突破1.5億元。遼源重型集團2006年3月被德春集團整體收購后,當年即完成產值8700萬元。2007年上半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完成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均比上年同期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 二是企業改制基本完成,企業機制變活。目前省內裝備制造業改制面達到98%。通過改制,實現了企業的主輔分離,解決了企業債務負擔和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問題,使企業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三是部分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產品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如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的高速軌道客車項目、四平鼓風機公司的高溫風機項目等。這些企業通過改造,生產能力和產品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市場競爭力更強。其中,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的軌道客車,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和規模居亞洲第一。 四是特色更加鮮明,發展趨向集中。隨著調整和改造,裝備制造業在長春、四平、吉林三市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長春具有軌道設備和電工設備優勢,四平具有通用設備優勢,吉林具有石化設備和起重設備優勢。2006年長春、四平、吉林三市裝備制造業產值總和超過全省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的80%。 吉林裝備制造業面臨四大挑戰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目前也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認識問題。裝備制造業是吉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存在的認識上的偏差,造成這個行業相當長時間無人管,信息閉塞,管理松弛,一些重點產品萎縮,甚至消失。 二是基礎問題。近些年來整個行業沒有進行大規模改造,沒有形成大規模企業集團。加之新建企業太少,總體上仍是老企業、老產品、老技術打天下。 三是投入問題。多年來全省許多企業處于調整改造狀態,生產時好時壞,發展投入嚴重不足。 四是體制問題。當前多數企業雖已完成改制,但遺留問題仍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在領導機制、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經營觀念和內部組織結構等方面與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如何振興裝備制造業 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無疑為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的全面振興送來了一陣東風。對此,我們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來促進裝備制造業的良好發展。 首先是指導思想。振興裝備制造業,要從實際出發,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首位。通過從優勢特色產品入手,發揮比較優勢,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實現梯次突破,盡快提高全省裝備制造業的競爭能力和整體水平,形成與遼寧、黑龍江錯位發展、互為補充、配套協作的良好區域分工。 其次是發展目標。預計到2010年,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的總產值將超過500億元,年均增長20%;工業增加值160億元,年均增長17%。集中發展包括鐵路客車、大型洗選設備等在內的“兩車十機十大設備”。 此外,在具體措施上還要做到:加強輿論造勢,營造有利于吉林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強組織領導,把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投入,選擇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建立健全企業研發體系,增強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加強招商引資,促進合資合作,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作者為吉林省汽車產業辦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