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崗敬業的“齒輪王” ———記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徐強 徐強,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齒輪壓縮機公司齒輪加工組組長、高級工人技師。他技術嫻熟,業務精湛,經他加工的齒輪從未出現過質量差錯,加工廢品率為零,被大家稱贊為“齒輪王”;他刻苦鉆研,自學成才,創下了大型齒輪加工4級精度的全國之最,被同行稱為“徐強精度”;他14年如一日奮戰在生產一線,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先后榮獲了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遼寧省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8月7日,記者在齒輪加工車間看到,一個直徑1.2米看起來很笨重的高精度齒輪上有數百個小齒,每個齒之間的距離誤差不超過1至2微米,而1微米僅相當于1/60頭發絲粗細,喘口氣都能把這一微米吹飛了……而徐強的工作,就是每天與這些巨大“微妙”的齒輪打交道。 “我的目標,就是當一名優秀的技術工人” 1990年,徐強考上了沈陽鼓風機集團技校的數控大專班,畢業后走上生產崗位。從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把齒輪加工的崗位確定為自己事業的起點。他給自己設定了努力方向:做一名優秀的復合型的技術工人。 徐強的師傅是當時廠內磨齒技術水平最高的技師。徐強想,遇上這樣的好師傅,是自己的幸運,一定要盡快把技術學到手。于是,他抓住一切機會,向師傅學習,向同事學習,向書本學習。按照規定,學徒期是一年,他卻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出徒了。幾年過后,徐強成為了企業內著名的技術能手。1994年全廠舉行技術競賽,徐強報名參賽。理論競賽獲得第一名,實際操作獲得第二名。 同時,為了便于操作進口設備,他還堅持自學外語和其他專業知識,細心解讀齒輪加工工藝文件,研究加工工藝流程,觀看各個工序的加工過程,總結工藝流程的優化方法,熟練掌握了操縱數控機床的關鍵知識和機床操作本領,為編制操作程序和與外國專家進行直接技術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1年3月,集團公司在德國購買了一臺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數控立式成型磨齒機,徐強作為一名工人榮幸地被派往德國驗收、學習該設備。在飛往德國的飛機上,他反復閱讀手中僅有的設備資料,把所有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問題都在腦海中過一遍,還不時地找出問題認真記錄。 在德國驗收設備期間,徐強憑借自己對設備及相關知識的掌握,敢于和外國專家較真,多次對德國專家的做法提出異議,并提出了糾正方法,使德國專家對徐強的技術水平心服口服。 當德國專家來公司進行設備安裝、調試時,徐強已經把全部資料翻譯完畢,為參與設備調試和后期培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從散件到組裝,徐強一直跟著干,邊干邊向德方專家請教資料上尚未弄懂的問題,一個細節也不放過。在程序編制過程中,徐強發現德國專家輸入的齒輪螺旋角有問題,當即提了出來。可對方卻說:“我們從來都這么輸入。”在這種情況下,徐強沒有盲目迷信外國專家,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要求外國專家做出解釋。沒辦法,德國專家經與其總部多次聯系后,最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他對徐強說:“徐,剛才是我輸錯了數據,感謝你給我指出了這一失誤,不然,后面的麻煩可能還要大。”這次糾錯,徐強為公司節約了十幾萬元。 在德國,培訓一名磨齒機操作者至少需要3至6個月。但徐強僅經過不到10天的培訓就掌握了機床的關鍵性能和操作方法,德方對他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回訪的德國專家欽佩地說:“能夠開發出磨齒機全部功能的操作者不多,但徐做到了。徐的技術令人驚訝!” 隨著時間的推移,徐強對這臺機器的理解日漸純熟,經他打磨出來的齒輪,成了精品的代名詞,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他從來沒有出現過質量差錯,加工廢品率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