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強,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在沈鼓工作38年,期間曾經上學進修,但一直沒離開過企業。這個企業年產值從上世紀80年代1000萬元增長到去年26億元,從老廠區搬遷到新廠區,他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
我是跟著沈鼓一起成長的。我感覺沈鼓最大的動力和最大的困難都是觀念上的轉變。沈鼓現在做到世界第一了。像通用電氣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急著跟我們合作,他們是看上我國這個大市場了。我就堅決要求他們拿核心技術來,我們發展到現在,可以提要求了。
沈鼓新廠區從2004年6月施工到投產僅用了22個月,可以說創造了行業奇跡。原來我們計劃3年建成新廠區,2年搬家,5年下來我該退休了。結果是22個月建成投產,搬家只用了1年,我還要接著干。
剛開始我們不愿意搬廠,但老廠周圍多是民宅,全國最大的試驗中心在我們廠,工廠試車又都在晚上,從發展角度看,不得不搬。現在看來,“東搬西建”不是簡單位移和復制,對企業是一次提升。沈鼓這次新廠區建設總投資20億元,如果是正常搬家,十幾個億就夠了。我們是按照未來15年的市場發展需要做規劃的,采用了一些今后10年都不過時的裝備,建成了1萬多平方米的試驗中心,裝備水平整體上了一個臺階。
這次搬遷使企業產品等級、技術等級、研發水平、市場競爭力以及用戶信任度等整體提升,這種后效應是逐漸顯現的。鐵西區集群式的工業布局,不僅推動了企業的集聚發展,更重要的是人才的集中有助于企業間的交流。包括沈重、機床、遠大等企業集團陸續搬遷過來后,企業之間會比著干。
沈鼓最大的提升是產品等級的提升。《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我國今后重點發展的16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中,沈鼓涉足的就有8個。沈鼓的核心產品離心壓縮機是石油、化工、冶金等企業的“心臟”設備。為什么很多國際巨頭都“鎖定”沈鼓,紛紛前來尋求戰略合作?就是因為看到沈鼓近幾年產品等級迅速提升。全世界共有11家單壓縮機大型生產企業,論產量,沈鼓排在第一,我們的優勢集中在中小型產品上。
沈鼓的第二個提升是研發能力的大幅提升。我們建立的是跨地區的研發體制,在全國有4個研發中心,有1個研究院。另外還有十幾個科研院所為我們服務。5年前我們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2%,去年達到559%。沈鼓2001年的年產值是43億元,2006年已經突破26億元,平均每年以42%的速度在增長;銷售收入5年前是幾個億,去年實現35億元。
當然困難也有。搬家后企業運行成本大約增加了3億元。按照銷售毛利率計算,至少要有20億的產值增加,才能保持現有的發展水平。目前沈鼓年產值占整個行業20%左右。沈鼓與沈陽水泵、沈陽氣體壓縮機組合在一起,現在已經是通用機械行業最大的企業了。我們今年提出開始二次創業。市場是不等我們的,不進則退。領跑的滋味不好受啊———往前跑十步,誰也看不出來,落后一步就很清楚。38年間,經歷了企業的興盛時代和困難時期,我只有一個詞,就是“堅持”。在企業一把手的位子上,我只有責任,沒有退路,這也是我們鐵西工人的精神。你們也采訪了一些老工人吧?他們真是以廠為家,無論前幾年多困難,他們也天天去工廠上班盡自己的職責。我們都是一輩子出滿勤的人,這樣付出,我們覺得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