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楊廣明19歲時到沈陽機床廠當機床維修鉗工,一干就是27年,親身經歷了國有企業曾有的艱難困境,也親眼看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給國有企業帶來的光明前途。
談到這一切,楊廣明顯得十分興奮,他的一句“我為我是機床工人而驕傲”給記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他向記者娓娓道來。
我們現在的機床廠可不比以前了,你也看到了,我們有現代化的車間、花園式的廠區,更重要的是我們生產的機床在美國、法國、德國這些發達的工業國家都響當當的。前一段時間,我們生產的30臺數控機床,裝備的全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這么大規模地在數控機床上裝上咱們自己的“中國腦”,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我是個特別愛鉆研的人,我也很愛自己的廠子,記得剛到機床廠那幾年,我發明了離心甩油機、大型臥式洗衣機,為廠里節約了很多資金,我也得過全國發明一等獎,還獲得了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沈陽市勞動模范和優秀共產黨員等很多榮譽稱號。
沒有想到的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進入市場經濟時期,我們的工廠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我親眼看到我們的機床因為產品質量和價格太高而賣不動,工廠的管理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我記得當時我們廠光中層干部就有300多人,車間主任、副主任,車間書記、副書記,車間工會主席、副主席,都是脫產干部,工人也是大鍋飯,干好干壞一個樣。我看到我身邊那么多的技術人員都離開了工廠。企業不好也影響了我的家庭生活,我的父親、妻子都在這個廠子,當時我剛結婚不久,孩子還小,到處都需要錢,但是廠里每個月工資都不能足額發,最困難的時候曾經連續幾個月開不出工資。
后來黨中央提出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又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給了很多好的政策,我們開始逐漸感受到企業改革給我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從廠子自身看,300多名干部減少到30多人,企業管理版本升級,規章制度逐步健全,尤其是增加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發的新產品個個叫響。人還是那些人,設備還是那些設備,原來一個月產三四百臺機床,現在能產3000多臺。
原來開不出工資是常事,現在一線工人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我月收入4500元。原來我住的是14平方米的平房,別說買電器,好衣服都舍不得買。現在我貸款買了房,80多平方米,我和我愛人的收入足夠在還貸款后過上很不錯的生活,最近這兩年,我們一家三口還經常去旅游。
黨的十七大召開,咱們工人也特別關心,尤其是提到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振興老工業基地,咱們聽了別提多高興了,我們的工廠肯定一天比一天好,我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我的孩子去年考上大學,我讓他學的就是數控機床專業,將來接我的班,而且要干得比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