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對話政府:三大問題阻礙機床行業前行
信息來源:減速機信息網 責任編輯:lihongwei

在2月23日召開的機床工具行業自主創新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3家龍頭企業的代表、科技部的領導以及協會代表坐在一起,對掣肘目前行業發展的三大問題進行了解析,并對我國機床行業今后的發展提出了建議。本刊選取了部分人員的精彩發言與大家一起分享。
問題一 :產學研流于形式技術與產業脫節 集中反映:在創新的時候只注重研究高尖端技術,沒有將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技術與產業化脫節無形中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關錫友(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產學研合作方式單一。主要以項目合作為主,缺乏連續性、穩定性和戰略性的組織和研究機構。我總覺得沈陽機床的創新工作有點勢單力薄,主要有兩方面障礙:一是應用性的研發比較薄弱,缺乏體系性的建設;二是社會化的研發力量比較分散。現在我們企業都自己分頭去做,誰都突破不了,希望我們行業能夠聯合起來,共同突破一個技術。 我認為企業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不能光在乎單一產品是否成功,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它會誕生一些機會,從而會繁衍到其他產品上去,能夠整體提升產業水平和創新能力。這就要看我們如何面對失敗的問題,在研發過程中出現失敗是肯定的,我們要允許失敗。此外,研究機構和企業需要找到良好的利益契合點,雙方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不僅僅是“一錘子買賣”,某些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需要長期關注,還要經得起失敗。 陳吉紅(武漢華中數控集團董事長):現在有一種說法:如果你的產品技術領先于市場一步,你就是先進,如果領先三步就是先烈了。這反映的問題是讓技術如何貼近市場,技術怎么從學校到企業。 可以看出,我國的創新沒有與市場接軌,產學研結合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和評價體系。一個現象是目前很多成果鑒定會都變成了成果追悼會,沒有在市場中顯示作用。我個人認為,造成這樣的狀況與我國教育和科技的評價體系有很大的關系。現在國家提出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這個提法非常好,但是如何把“以企業為主導”的科技體系引申到學校的評價體系上,這需要體制上的保障。現在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科技成果與產品脫節了,而實際上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根本的核心是與市場接軌的過程。 我建議,我國的創新還需要市場策略創新,要利用好產學研很多特殊的共性技術。比如日本機床行業的發展,每一個數控系統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它并不是自己做的,可能拿西門子、法那克的平臺做二次開發,最后形成獨特的性能。我希望我們行業的企業也可以嘗試一下這方面的工作,加入產學研聯盟、集團區域性協會,共同攻克這些共性技術的難關。 于德海(大連光洋科技工程公司總經理):大連光洋早些時候跟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都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幾乎每年都有新的課題,同時都有具體的合同,合同里就擬訂了研究的內容、工作的計劃之知識產權的歸屬、成果的歸屬。整個項目的管理都是在公司體系下進行統一管理,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做出項目,但是必須在同一個管理平臺下進行。
吳柏林(中國機床工業協會總干事長):目前中國機床工業協會正在協助科技部、發改委制訂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方案,我一直倡導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發展功能部件為基礎的研究。目前國內高檔數控機床的97%是進口,所以企業要搞好高檔機床研發,首先要考慮用戶的需求,不盲目跟從國際技術,以自身需求為主。此外,我認為創新技術如果不能集中在我們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重要項目急需上,就不能有一個突破口,沒有方向的進行研究、創新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問題二 缺乏政府有效的指導與組織 集中反映:政府在國家創新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應該為企業搭建一個什么樣的平臺;國家過于信任市場機制,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組織,國家政策和財政支持的力度不夠等。 梅永紅(政策體改司司長):機床行業能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從企業的反映來看,機床行業方面的政策確實存在太多的缺失。比如,進口國外的機床可以免稅,國內的機床企業買零部件就要交高額的稅,國外來我國裝配,可以享受我們的稅率,我國產品的平均稅率比進口產品高一倍,這樣的話,我們就處于劣勢。 中國政府在共性技術的支持上責無旁貸,如果把這樣的問題交給市場去做,既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不符合現實的發展規律。德國1萬多人的研究機構,有50%的經費是由政府提供,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也都是這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做這些支持,但是現在這方面的支持還不夠。首先是政府的缺位。目前科技部在做調研工作,計劃擬訂產業技術政策,其中包括鼓勵發展什么技術,限制什么技術,鼓勵進行什么樣的技術貿易,同時限制什么樣的技術貿易,如何為企業的技術搭建起一個平臺,這些工作現在都在緊張的研究當中,不久我們會拿出一個方案。其次,我們現在正在聯合國資委做一個創新技術工程,比如,開辟創新試點企業,打造創新企業500強等。 此外,還會將產業聯盟作為發展的一種新形態,還將對形態做更多的思考。比如,企業要創新,跟有關的機構,如國資委、開發銀行如何進行合作。總之,政府的工作不僅僅是去支持某個項目,更多的是從制度、平臺、政策上去支持。而且政府跟大家的利益是綁在一起的,愿意為大家做更多的支持和服務。 曹健林(科技部副部長):單靠企業解決不了重大技術研發的問題,還需要國家主導市場,而國家過于信任市場機制,企業缺少指導,同時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也沒有完全到位。現在的問題是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或者什么樣的組織方式和模式、機制來指導企業。
科技部高新技術以及高新技術改造產業今年工作重點有所變化,主要為“四個方面,兩個改變”。其中,兩個改變:一是要從抓項目轉向抓能力的提高,關注國家在相關領域和行業中的地位。二是從關注提升企業的能力轉向提升行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關錫友:政府缺乏對創新體系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個人認為只要是國家倡導的項目,就必須允許失敗。都知道失敗是成功的基礎,如果沒有失敗做基礎的話,這種長期的研究不可能實現。沈陽機床在產品研究過程中就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此外,我感覺我們現在創新的觀念還比較陳舊。沈陽機床在德國有一個研發小組搞產品共性研究,遵從歐洲協同創新理念,但國內很多企業是自己弄自己的,有很多重復的工作。 曾鐵軍(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如果把技術比喻成一棵大樹的話,數控技術屬于樹干。我建議,政府出面建立一個自主創新的機構。國家提供戰略性的資金,撥給省,然后由行業協會出面,成立一個機構,把這些錢分配給各企業和研發部門,但是研發出來的技術由聯盟共享。 姚俊(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機床廠在計劃經濟的時候,曾經拿出70多個品種無償的轉給各個廠家,而現在在市場經濟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做這個事情,這需要政府部門牽頭來做,把企業所具有的成果共享。比如,沈陽電機成立了工程中心,是否能與其他企業享用;像湖南大學自己有一個工廠和公司,能夠將成果拿出來一起分享,我覺得這個工作應該由政府來解決。 張世順(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需要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出臺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比如要資助一些領域的研究,在德國和日本都是免稅的。現在創新大部分以國家投入為主,民間的投資氛圍沒有調動起來,像德國資助一個領域的研究不僅免稅,而且對這個領域的資助是長期的。 崔志成(北京第一機床廠廠長):我感覺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差距顯現出來的是國家和國家政策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我們難以得到一些國外技術,阻力不是來自于企業,而是來自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的政府、行業協會也應該有義務、有責任保護我們的企業健康發展。 陳華貴(浙江臺州機床工具行業協會會長):協會計劃搭建一個平臺,成立一個交易中心,這種形式政府也很支持,同時我們還將鼓勵企業用國產設備,鼓勵企業提高產品檔次。協會還將通過調研,拿出一些可行性的數據,為企業提供服務。 問題三 關鍵功能部件制造能力掣肘行業發展
集中反映:我國機床企業缺少關鍵功能部件制造能力,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是桓鎏逯拼蔥碌奈侍狻2宦凼欽鬧С鄭故茄蟹⒒溝姆⒄梗幸搗⒄溝鬧氐W詈蠡故且淶狡笠檔募綈蟶稀? 高粱(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技術需要來自各行業的協同合作。目前,同等企業整合很難,如果這種產業做不強做不大,單個企業做強很難。日本機床行業分工明確,主機廠就是主機廠,有的企業就是做產品的,有的企業專搞研發,包括大件都是讓其他的企業做,更別說小的零部件。這種企業之間長期合作的機制我們現在還做不到,國內機床產業鏈上下游應該團結起來,企業之間要搞好分工協作,優化產業組織。 關錫友:對我們企業影響非常大的技術有幾個方面:一是數字化的設計技術和世界水平有差距。二是核心功能部件落后,國內有時候需求量很大,供不上貨。現在整個數控機床的單元技術幾乎都體現在部件上,核心功能部件制約著行業發展,又受到國外技術嚴重的制約。三是機電一體化不到位。這涉及到一些基礎共性,比如我們數字化樣機和數字化模型的數學模型的建立,以及各種參數和機電優化的研究,如果沒有大量的研究作為基礎的話,內在品質很難提升。四是實驗研究和優化方面的技術落后。機床產業向高精方面發展,需要加快對產品的升級換代。機床的內在品質,比如動態的性能、加工方法、程序編制的方式方法由于裝置的變化都產生特殊的變化。
郭銳鋒(中科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國內中高檔數控系統和數控主機兩者之間還沒有形成全面的配套關系,同時在數控機床的其他配套數控功能部件方面,如高性能伺服驅動單元、主軸驅動單元、定位檢測部件等技術和產品方面還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沒有形成配套的產業聚集,缺乏提供成套技術及產品和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我們面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技術創新;二是技術產業化。這也是中國的數控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于德海:首先是一些外國企業挖走了我們的一些人才,而這些人才在外企中雖然拿著高薪,卻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很多國際大企業就是將人才挖走,來阻斷我國對研發人員的培養。此外,企業聯合技術開發也有一定的難度,有的研究成果出來以后也并不能實現完全共享,這需要重視知識產權的問題。為了鼓勵技術創新,應該在社會上建立起一種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 王躍宏(齊齊哈爾第二機床集團總工程師):國內缺乏機床行業高層次的人才,特別是精通外語的專業型人才,能不能組織一些培訓,根據國際發展的需要,進行專業的培訓。此外,國內在工藝研究和檢測手段上有待提高。從這幾年國際市場產品的走向看,工藝研究也是制約發展高檔數控機床的主要方面。 張世順:在立足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共性技術,研究國外先進同行的共性技術分享機制,避免“我們干活、人家掙錢”這種局面。 婁曉鐘(齊重數控裝備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共性技術并不等于共享技術,不可能說所有的技術都是白拿。改變過去傳統的辦法,以激勵的方式,能夠得到長期、延續的支持,特別是重點支持數控機床企業、數控系統企業、數控關鍵功能部件的企業以及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
黃付中(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設計師):我公司機床行業技術如果想在2010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需要招聘30到50名外國的專家,或把大量的設計人員派到國外去學習。通過這個途徑,能大大加快自主研發的步伐。大連機床集團主機和功能部件的共性技術是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功能部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技術基礎,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實現原始創新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提出了發展高端數控機床需要的十大共性技術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