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是熬出來的。”
這句話用在魯冠球身上,并不為過。63歲的他,用了39年時間把一間鐵匠鋪做成了真正的跨國公司。
魯冠球喜歡人們稱他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事實上,與他同屬這一行列的人,已經為數不多。
在對于產權制度較有研究的泰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東升看來,魯冠球在萬向早期就很好地解決了產權問題,是最為成功的模式。而這一點,也為萬向的發展消除了隱患。
但魯冠球多年來所身體力行的,顯然并非只是解決產權問題這樣簡單。僅有初中文化的他,更喜歡用“謀略”來經營企業。這種謀略,也決非時下流行的各種時髦卻華而不實的概念所能涵蓋。
譬如,研究失敗。為什么企業家們總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從1987年馬勝利開始“放眼全國”,決定承包20個省、100家中國造紙企業,并導致3年后企業解散開始,到2004年孫宏斌為順馳提出的100億目標(公司內定實際為155億)——這種“黑馬式擴張”直接導致了順馳的敗落,盲目擴張幾乎成了部分企業揮之不去的通病,并使之付出了慘痛代價。
顯然,魯冠球深得要領,“失敗有規律,成功沒規律。”他這樣總結了,也這樣做了。
多年來,萬向的復合增長率維持在25.89%。正是這種不起眼的增速,讓萬向走得異常穩健。
而在海外,盡管萬向24年前即開始與當時的美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做生意,盡管過去8年中萬向美國有數十起并購,但是,直到2007年,魯冠球才肯承認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的雛形”。
魯冠球的謀略,在萬向的并購中,亦有明顯的體現。“萬向式并購”的真諦在于:先合作,哪怕做個二股東,也不急于去爭搶大股東的席位,更不會為了爭得企業管理權而多付出一分錢。在收購中,他習慣于核算成本,而不喜歡用所謂的收益來誘惑自己。
如今,脫胎于傳統制造業的萬向,營收已達400億,并已具備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毫不奇怪。
而在企業傳承方面,盡管他早期忙于創業,對兒子的教育不算成功,但是他已經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充分進行了彌補。非但如此,如今,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了孫子身上。
像萬向研究你一樣去研究萬向,對于諸多尋求出路的中國制造企業而言,顯得尤具借鑒價值;當然,你或許還能領悟到,萬向“慢魚吃快魚”式的發展路徑,對于企業健康成長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