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水泥、玻璃、陶瓷都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之路,現在進入產能過剩的階段,下一個五年我們要走向何處,如何創新?”中材集團副總經理于國波在全國建材工業“十二五”規劃研討會上坦言他的困惑。 中材集團是我國惟一在非金屬材料業擁有系列核心技術和完整創新體系的企業集團,其科研方向從一個側面代表了我國建材行業的發展方向。于國波說:“我們也正在編制企業的“十二五”規劃,有很多困惑,很難站在行業立場上,看清未來,建材工業已經到了轉型的時刻。” 去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38號文劍指建材行業中最大的兩個子行業———水泥、平板玻璃,這讓建材行業部分產能過剩的事實擺上了臺面。而今年下發的7號文,再一次將淘汰落后產能的細化標準制定出來,這使很多建材企業站在了十字路口,發展與淘汰如何協調。 不僅政策面的一步步趨緊,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也在印證著部分產能過剩的事實,金融危機的洗禮使建材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分外嚴格,這一切將建材行業推到了一個歷史的節點上。 由中國建材規劃院編寫的《“十二五”建材工業發展總體思路》、中國建材聯合會編寫的《建材“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提綱》(征求意見稿)在近日舉行的全國建材工業“十二五”規劃研討會上公布。兩份報告均指明了未來建材工業創新的大體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將是建材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傳統建材的研發重點體現在節能減排、低碳化建材生產制造技術的探索。 除創新方向的問題外,企業困惑的背后,還有兩層原因: 一是傳統建材的困惑。水泥、玻璃、陶瓷都屬于傳統建材的范疇,發展到今日已經鮮有重大科技成果問世,轉為產能規模、管理運營能力、銷售模式的比拼。專家認為,未來五年,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燒結墻體材料等基礎原材料市場發展空間有限。在有限空間中如何進一步在技術層面推陳出新,成為企業思考的問題。 二是對于如何創新的困惑。如何創新的問題影響到了企業研發方向的選擇,畢竟企業要考慮投入產出。這也是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近年來比較鮮見的原因。一些事關行業發展的共性、前瞻性、基礎性關鍵問題還缺少有效解決機制。 事實上,國外通常以創新聯盟解決行業的基礎性研發問題,這的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途徑。2009年六部門曾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時值今日,建材領域同質化競爭已經十分激烈,需要通過行業的技術升級,使落后產能自然淘汰,給傳統建材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全面提升建材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但由于技術創新聯盟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在互相獨立自愿的基礎上通過契約或聯合實體等形式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合作形式,誰來牽頭,而共同研發后利益如何分配是制約聯盟發展的關鍵問題。
|